在“一带一路”贸易交往中发挥认证认可作用
认证认可作为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手段,已成为相关领域开展国际互认、促进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基准。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为9535.9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25.7%,通过研究各国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项目规划、投资需求及意愿,制定有效、可操作的全面标准质量安全合作规划,既有利于提升各国贸易水平,也为认证认可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贸易合作中认证认可工作的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的30多个国家签订了大约110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加入了13个多边互认体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95%以上。为各国在认证、检验、检测、验证等领域的相互承认奠定了基础,覆盖大部分多双边贸易领域,惠及各国企业及其产品。同时,国家认监委已经制定了“一带一路”认证认可行动3年滚动实施计划,确定了与重点国家开展合作。但目前我国与沿线国家在认证认可领域的合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检验检测认证互认格局尚未形成。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证认可发展不均衡,存在标准多元化、法规差异化,各国检验检测认证制度和监管体系各不相同,目前检验检测认证互认格局尚未形成,导致双边贸易时需多次重复检验检测认证。以有机认证为例,目前除2016年11月我国与新西兰签署有机认证互认协议外,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有机认证均不能实现与我国的互认。二是认证认可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比对研究应急需跟进。2016年国家认监委已经着手开展“一带一路”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化服务工作,但亟待推进和完善升级。三是公平贸易认证制度尚未建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10个经济体建立了固定合作机制,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渠道,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领域都有具体的合作成果。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可持续认证、清真认证、公平贸易认证、低碳认证、生物质能认证、新兴家电准入要求、生态纺织品认证等新的认证制度。
“一带一路”贸易合作中认证认可的工作方向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顺利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差异性,在特性和差异性中寻求共识、共同发展。认证认可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必须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和企业需求,以服务供给侧改革为核心,为国家当下的产能输出和贸易发展提供输入国有关技术、标准、质量及人文宗教等诸多方面的针对性服务,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保驾护航。
提高认证有效性。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加强发展政策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合作重点要加强各国政策沟通和技术交流,避免不合理、不必要的障碍。其次探索建立“一个标准、一次检验、一次合格评定,区域承认”的互认评价机制,大幅减少重复检测认证成本和时间,提升区域贸易便利化程度。
强化认证精准性。首先要突出标准化工作对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转化国外先进标准。从国际标准制修订拓展到合格评定政策领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有的相关产业标准进行翻译、汇总、分析、比较,输入国标准高于我国的,着力帮助国内企业提高持续满足进口国标准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过程管理,支持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纳入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按照国际秩序和规范,优先选取国内优势行业内的优势企业进行制修订国际标准的定点帮扶,帮助企业将最新技术创新成果尽快固化为团体标准,然后基于团体标准提出国际标准提案,缩短转化成国际标准的周期,通过控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制定权进而主导行业市场。同时,通过对技术标准的控制形成技术标准体系,促使别国符合我国要求,形成我国的认证认可标准体系。
提升认证专业性。整合检验检测认证资源,提高认证认可水平,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工作。综合发挥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作用,加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体系的统筹协调,深化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各要素之间的融合互动,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同时,加快部门融合,提高清真等宗教认证水平。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认证认可多边合作,仅以清真食品贸易为例,“一带一路”沿线有17个伊斯兰国家,人口超过20亿,80%的清真食品依赖进口。加强对设立清真食品认证制度的可行性研究,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清真食品认证制度,对促进我国食品出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山东检验检疫局 王雪红 唐兆萍 房俊迪)